發展瓶頸待解
近期,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好消息接踵而來,7月8日,中德電動汽車充電項目正式啟動。未來中國和德國電動車將實現充電接口標準完全統一,最終實現充電設施的完全共享。7月21日,工信部等4部門編制了《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實施。包括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將充電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鼓勵公共場所加快內部停車場充電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加大對充電設施建設支持等等。另外,在各大汽車企業的呼吁之下,充電樁國家標準預計將在明年發布。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利好消息頻頻,但仍然需要解決一系列在執行層面的難題。
首先是土地資源方面的難題。目前充電樁設施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給出租車、公交車供電的專用充電設施,這部分設施一般是在自有場地上集中安裝;二是南方電網、國家電網牽頭建設,這部分設施建設需要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獲得土地規劃等;三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車主在車庫里裝充電樁或充電柜。目前國家電網已經松口放開投資市場,更多是指向第二種情況。對于民資進入,如何獲得土地資源,并沒有相關政策細則支持;另一方面,充電樁不同的選址都可能使得投資成本懸殊巨大。因此,如何化解土地資源與充電需求的矛盾仍然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也很難吸引社會資本大量進入充電樁市場。電網呼吁放開,主要是指在充電樁投資層面向社會開放,但在運營層面上的權利不會放開。真正的放開應該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社會企業除了施工投資外,還應該擁有如供應鏈管理、產品價格管控等多方面權利,這樣才有利于資本計算回報周期。
再次,雖然國家已開始醞釀統一標準,不過在推行新標同時,或將面臨對老舊設施的升級改造。業內人士預計,這一成本或高達百億,因此,如何攤銷這一龐大的成本也將是后續需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