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中,能源技術革命被放在了一個較為突出的位置。具體到光伏行業而言,其未來的技術發展則可能包括以下幾部分,制造業相關的技術進步、并網技術以及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光伏產品的技術開發。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如何解決“棄光”這一問題,除了要加大電網輸出通道的投資建設外,解決光伏發電本身的波動性,使其更好地適應電網也是重中之重,而這與電站后期的智能化運維有關,其中主要包括對光伏電站發電量的預測以及監控。
除了作為能源供應者外,光伏的另外一大發展空間,則在于將光伏作為一個增加附加值的產品依附在其他產品上面,并由此開辟更大的市場空間。
破解“棄光”——輸送通道與智能化運營并重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認為,從太陽能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等方面來看,西部地區繼續大規模發展包括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問題不大,但關鍵是受制于當地的銷納能力,如何將這些發電量進行外送是最大的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在外送通道建設方面,可能會提速。
在近日召開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表示,支持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增加外來電;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其中涉及長三角區域輸電通道4條,新增輸電容量2400萬千瓦,總投資870億元,建成后每年可減少長三角區域煤炭消費超過4000萬噸標煤。
不過,電網通道可能只是解決目前面臨的“棄光”難題的一個方面。對于光伏電站而言,還存在著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波動性,帶來的并網難問題以及調峰問題。
目前來看,對于如何解決波動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路,即通過智能化運營來降低光伏電站的不可控性以及適應性。
王偉勝認為,隨著風電和光伏裝機規模在電網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如何實現對光伏電站發電的精確預測以及控制,則變得越來越重要。“只有在確保安全以及預測后,才能夠把光伏和常規電源進行統籌考慮,并盡可能地實現光伏電力的優先消納。”
具體而言,消納的前提是要預知,把不確定的問題變成基本確定,預知是基礎;第二則是預測,通過精確的預測,能夠把光伏和常規電源進行統籌,以實現光伏的優先消納。
據了解,光伏電站的預測原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預測明天、后天或者未來的,主要靠數字預報,是一種針對可再生能源所關心的氣象要素的預報,因此需要一種定制化的數字預報;第二是超短期的,和現狀有非常大的關聯,預測未來兩到四小時的,和目前的狀態相關性非常強;第三則是和光伏電站本身的歷史數據有關,根據歷史數據建立模型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