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工信部一、二、三批光伏準入名單出爐180家企業上榜
11月20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加上第一、二批,截至目前,共有180家光伏企業入圍。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制定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要求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以上入選企業將繼續享受國家出臺的相關市場應用扶持和信貸授信等政策支持。而對于那些不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的光伏企業及項目,其產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點評:前幾年光伏產業經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經表現為產能過剩。工信部對光伏行業設立“門檻”,對企業來說是一場優勝劣汰,助推規模上光伏企業發展,引導小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也有助于引領光伏行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然而,獲得“合格證”的光伏企業非常有限,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中,八成左右申報的企業未能入圍。沒有進入名單內的企業并不一定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申報的經驗不足。而相對而言,進入名單內的企業也不一定就比未進入的優秀。
4、光伏大戰硝煙再起:美、歐、澳、印集體向中國發難
6月3日,美國商務部再次發起對華光伏“雙反”調查;次日,歐洲太陽能制造商聯盟也不甘落后,向歐盟委員會控訴中國企業違背中歐達成的“價格承諾”協定。而就在5月份,印度商務部通過援引美國、歐盟的調查證據,將中國對光伏產業的稅收優惠視為國家干預行為;澳大利亞反傾銷委員會也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這幾家一唱一和、磨刀霍霍,重新將中國光伏產業逼入“四面楚歌”的險境,光伏大戰硝煙再起。
12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光伏第二次“雙反”的終裁結果。其認定我國大陸的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傾銷幅度為26.71%-165.04%,補貼幅度為27.64%-49.79%;中國臺灣地區的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傾銷幅度為11.45%-27.55%。
點評:回顧過去三年,中國的光伏產業成為眾矢之的,被打上了傾銷、不正當競爭的標簽,遭到多國的圍追堵截,戰火從美國燃燒到歐洲,又彌漫到印度,并波及到整個世界。這些國家打著“雙反”的幌子對中國光伏持續發難,側面也說明了中國光伏發展極速。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中國光伏遭人嫉恨也便不無道理了。隨著美國二次“雙反”終裁結果出爐,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將會大幅上漲,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中國光伏企業甚至可能失去美國市場,目前唯一的出路或許便是“被迫”到海外建廠。
5、能源局開展專項監管連發三文打擊光伏“路條”倒賣
10月9日和13日,國家能源局網站連發兩條通知,分別是《關于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開展新建電源項目投資開發秩序專項監管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建電源項目投資開發秩序專項監管,監管的重點之一就是光伏發電的備案、核準和投資開發情況,特別是電源項目投產前的股權變動等情況。國家能源局明確要求進一步規范新建電源項目投資開發秩序,堅決制止新建電源項目投產前的投機行為。
10月28日,能源局發布特急文件《規范光伏電站投資開發秩序》(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在光伏發電市場快速擴展的情況下,項目投資開發環節出現了資源配置不公、管理不規范和不同程度的投機獲利現象,給光伏電站建設造成了不良影響。”一場整治光伏電站項目投機行為的重型監管拉開大幕。
點評:由于目前中國光伏發電上網享受國家電價補貼,但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光伏電站項目總規模受到一定控制,這時"路條"就成了稀缺貨。有需求就有市場,買賣“路條”生意也就這么應運而生。在短短一個月內,能源局竟然出臺了三份文件打擊路條買賣,可見這次是要對這種擾亂光伏電站市場秩序的惡行動真格的了。然而,一種現象的產生總會有它存在的道理,一些想獲得“路條”的企業無法拿到資源,又沒有所謂的“門道”,而一些小企業與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有"特殊"關系,能先拿到某個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的批文,又吃不下這么大的“蛋糕”,這就是資源不對稱而形成的畸形市場作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