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補”一事的調查,牽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神經。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某高層論壇上放出“狠話”,對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將“發現一起處置一起”,對于騙補企業,“沒補貼的錢不會下發,已補貼的錢一定要扣回。依法進行處置,直至取消這些企業的資質。”
苗圩此番強硬表態的同時,監管部門對新能源汽車騙補的調查也正漸入高潮。多家車企表示已經接到上頭調查的文件,而監管層也放出風聲,稱已掌握部分企業騙補的證據,騙補的調查在有序推進。
受騙補調查的影響,多地至今仍未發布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方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月國內生產新能源汽車1.61萬輛,環比大幅下降84%。而乘用車銷量1.37萬輛,環比下降了63%。行業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的緊張壓迫當中,騙補調查的進展,跟所有企業的前景息息相關。
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銷量分別為34萬輛和33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3.3倍和3.4倍,產銷規模均位居全球首位。不過,在2015年剛剛收官之后,新能源汽車行業卻曝出騙補的丑聞。今年1月,有媒體調查顯示,去年前10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和上牌量之間的差額超過7萬輛,預計可能有高達10億元的補貼資金被企業以各種方式套取。
據媒體報道,新能源汽車企業騙補的行為可謂五花八門。由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與續航里程有關,續航里程越高補貼額度越大,因此部分車企增加劣質電池,“強行”增加續航里程,達到獲取更高騙補的目的。
另外,也有廠商使用不合規定的低標準電池,冒充新能源車以騙取補貼。一些廠商在生產新能源車的同時,也成立一些租賃性質的中介公司。汽車出廠后直接賣給中介公司,相當于“左手倒右手”,補貼已經拿到,但汽車卻并沒有真正流向市場。更有甚者,一些廠商在生產完一臺新能源汽車后,又把汽車電池拆下賣掉,一輛車來回賣好幾次,補貼金額也隨之循環領取。
騙補調查一經曝出,旋即引起市場一片嘩然,在輿論影響之下,監管層也隨即宣布介入調查。1月21日,包括工信部、財政部在內的四部委聯合發布通知,將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而2月初,財政部組織全國35個專員辦檢查北京、上海、江蘇等25個省市,檢查目標包括2013-2015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支持的全部9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并延伸至部分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事業單位,以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
而在今年3月,工信部又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通知》中,工信部要求各汽車生產企業,在2016年3月31日前開展產品一致性專項自查,并編制自查報告。對于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糾正并舉一反三,采取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有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刺激是希望通過檢測電池的一致性,對企業騙補的違規行為進行定性的判斷。
經過一番調查走訪,新能源汽車騙補一事也有了初步的眉目。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對外宣城,目前已發現一些企業存在新能源車騙補行為,具體詳情有待進一步查處。苗圩表示,下一步政府將對這些企業進行嚴肅處理。有消息稱,實施騙補行為的企業,最大的懲罰可能是被吊銷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執照。
“在調查初期階段,政府的力度可能會比較大。動力電池產業鏈上的企業要多留個心眼,避免車企被調查對自身經營造成影響。”汽車銷售工程師李敏(化名)表示。
在調查騙補的同時,監管層也開始嘗試在制度上對企業騙補行為進行預防?!锻ㄖ繁硎?,工信部將建立汽車生產企業信用數據庫和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庫。生產一致性不符合要求、不按規定傳送合格證信息、虛假開具合格證、倒賣合格證等違法違規失信企業,將列入黑名單,依法進行處罰,并向社會公示。工信部希望能借此阻擊新能源汽車騙補現象,堵住財政資金的流失。
對上述措施的成效,李敏仍然持較為保守的態度。“有補貼就一定有人試圖騙補,你要嚴格把關的話也要耗費政府的人力物力成本,另外,政府要完成2020年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任務,未必會對企業進行過分嚴厲的考察。所以騙補得行為未來未必能輕易杜絕,也不排除政府對已有騙補行為大事化小的可能。”李敏如是說。
受騙補調查的影響,各地新的補貼方案的出臺也有所延后。上海市某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草案)已經制定,但受騙補事件的影響,目前仍未有具體發布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最新起草的補貼方案中,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開始大幅縮水,個中詳情引發了行業人士的一系列猜想。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不僅上海,全國各地政府補貼方案的發布都有待騙補調查結果的公示,“只有騙補有了具體的說法,地方政府才會比較放心,才會發布補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