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0年間,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費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然而,來自2015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煤炭探明儲量1145億噸,儲采比為30年;中國石油探明儲量25億噸,儲采比為11.9年;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3.5萬億立方米,儲采比為25.7年。
通俗地講,在不考慮能源進口和未來勘探發現的情況下,按照當前的開采和消費水平,中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三大化石能源將分別在30年、11.9年和25.7年后消耗殆盡。
在化石能源走向枯竭的大背景下,2005年,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迅猛發展。
然而,盡管大量政策利好催生了無與倫比的裝機增量,但電網企業始終缺乏接納更多可再生能源的外在動力,引發了令人難以想象的電力和財政資源浪費,也使得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規模化發展舉步維艱。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背后,同樣潛藏著走向“枯竭”的巨大危機。
能源轉型先鋒的煩惱
曾經引領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英國,正在為其能否實現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而擔憂。
11月10日,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安伯爾˙魯德在英國議院委員會上承認:“如果我們沒有合適的、具有鼓勵性的政策,英國將可能無法實現‘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占總能耗15%’的目標。”她認為,以目前的情況估測,到202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僅能達到11.5%。
實際上,從2010年至今,英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達到420億英鎊。英國首相卡梅倫曾承諾,要創造“有史以來最清潔的政府”。
根據全球風能委員會的數據,英國是世界第六大風能生產者。2014年,英國政府向陸地風能發電廠提供了高達8億英鎊的財政補貼,而這些發電廠的發電量約占整個國家電力的5%。
但2015年以來,英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不利政策,包括“自2016年4月1日起取消陸上風電補貼”以及逐步取消對小型太陽能項目的補貼等,引發了業內的強烈不滿。世界能源理事會也于日前下調了對英國的評級。英國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英國并不是第一個向可再生能源補貼開刀的國家。
2014年4月,德國內閣通過可再生能源法改革草案,其修改的核心內容,就是削減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告訴《經濟》記者,早在2000年,能源轉型先鋒德國就發布了可再生能源法。15年來,這部法典極大地推動了風電、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據了解,2014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560億千瓦時,已經占到全國發電量的27.3%。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減少了德國能源進口,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能源供給安全,也緩解了溫室氣體排放及其導致的氣候變化。但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制度帶來的巨額電價附加費,也令德國市民難承其重。
“德國目前的平均交易電價只有3.8歐分/千瓦時,比中國目前的煤電上網電價還要低。但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附加在每一度電上的費用卻高達6.2歐分。”陶光遠說。
更要命的是,大規模的分布式能源接入電網后,德國配電網出現了電壓升高和設備過載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到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德國不得不一邊大幅削減補貼,一邊設法消納過剩的電量。
“有人說,在光伏發電領域,德國的‘昨天’是中國的‘今天’,德國的‘今天’大概就是中國的‘明天’。”陶光遠說,希望我國能夠汲取德國的教訓,少走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