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十二五”
看龍頭企業,徐州中能硅業的硅料產量持續領跑全球,常州天合光能的電池組件出貨量穩定在全球首位;看行業水平,江蘇的光伏 產業規模分別占全國的1/2、全球的1/4——作為制造業大省,一個光伏產業,讓江蘇有了與全球同步起跑、同臺競爭的底氣。經過市場洗禮,目前全省擁有600余家光伏企業,產業鏈完備程度、企業數量、產品出貨量、行業影響力均居領先地位。
光伏是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縮影。繼2010年產值突破2萬億元后,江蘇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路快跑,在2012年、2014年產值分別突破3萬億元、4萬億元大關,今年有望接近5萬億元,相當于5年間翻了一番多。
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重要舉措,江蘇新興產業發展經歷了兩個重要時間節點:2010年8月,江蘇提出“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根據已有基礎確定了重點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
此后,根據全球科技和產業革命最新發展趨勢,擴充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物聯網和云計算、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和海洋工程裝備。
傳統產業增速放緩,新興產業兩位數增長,此消彼長之中,新舊產業接續、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理念完善。
新興產業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是新的增長點。新能源產業發展之初,政府大力補貼生產環節,通過大量出口做大產業規模。隨著歐美市場需求急劇下滑,產品積壓、價格驟降,政府部門適時調整政策,轉為補貼應用端,拓展內需市場。截至今年9月底,江蘇新能源發電裝機量超過1000萬千瓦,占全省發電裝機總量的10.7%,其中,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居東部省份首位。
“發展新興產業,江蘇對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合理發力的認識更加深刻。”省經信委副主任戴躍強介紹,與以往相比,補貼政策迎來兩大變化,一是減少財政資金直接無償支持比例,更多采用產業基金、以獎代補等方式;
二是分類施策,對技術暫不成熟、短期內沒有市場競爭力但未來發展潛力大的產業技術,補貼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對技術較成熟、產業化水平較高但成本競爭力低于國外同類產品的產業技術,補貼終端消費者。
“十二五”期間,江蘇制定了新興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和“十大推進方案”,實施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集成應用、關鍵材料升級換代等15項重大工程和28個重點專項。經過自主培育、政府引導、市場選擇,探索出“1+X”的新模式,即每個地方確定1個最拿手的新興產業重點突破,再根據自身基礎合理發展其他新興產業,不貪大求全,避免同質化。特別是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后,更有利于跨區域聯動發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南京的軟件和智能電網、蘇州的納米技術及材料應用、無錫的物聯網和云計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裝備、南通的海洋裝備工程、連云港的新醫藥、徐州的新能源、鎮江的新材料,以及宜興的水污染處理、昆山的光電產業,都形成了優勢和特色。
發展新興產業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的重要路徑。江蘇突出產業前沿和技術高端,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搭建了一批研發平臺載體,推廣了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目前,全省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等各類載體集聚了60%以上的新興產業,初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錯位化發展格局。南京智能電網產業集群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占據國內市場50%的份額;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增速保持在兩位數,創新藥研發實力領跑全省。
日前江蘇節能環保、新能源、醫藥及生物技術、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的規模居全國第一,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業規模居全國第二位,新能源汽車行業產值和應用規模均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