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討論稿)》(下稱《討論稿》)提出了將實行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的上網標桿電價隨發展規模逐步降低的新政。
根據《討論稿》,2016年起,全國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在Ⅰ類資源區的項目擬從現行的0.9元/千瓦時下調至0.85元/千瓦時,下調幅度為5.6%;Ⅱ類資源區擬從現行的0.95元/千瓦時下調至0.92元/千瓦時,下調幅度為3%。此后在2017年到2020年逐年遞減,每年遞減幅度為0.03元/千瓦時。風電Ⅰ類資源區擬從2015年的0.49元/千瓦時下調到2020年的0.38元/千瓦時,累計降幅22.4%;Ⅳ類風資源區擬從2015年的0.61元/千瓦時下調到2020年的0.52元/千瓦時,累計降幅14.8%。
對于上網標桿電價下調,業界普遍持接受態度。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便表示,“隨著光伏行業發展、技術進步、裝機規模增加,光伏發電成本必然下降,補貼下調是順應市場發展規律的,最終光伏發電也會實現與傳統發電模式達到同一價格水平,實現真正的平價上網”。
不過,伴隨國家發改委“擬下調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新政的發布,另一話題——“風電、光伏的財政補貼能否及時發放”卻也受到了業界熱議。
業界更關注補貼是否及時
接受采訪的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亦向記者坦言,“對于擬定的下調力度,自然不是個利好的消息,但我們覺得目前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補貼能否及時發放,不長期拖欠的問題,否則無論補貼是高是低,發電企業拿不到補貼,那都是沒意義的”。
就坊間流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家一共發放了五批可再生能源補貼,最后一批在2014年8月份發放,補貼的項目是2013年8月底前并網的項目。一些企業人士介紹,“補貼兩年后發放是常態,最長有拖欠三年的。今年上半年,僅光伏補貼就已拖欠了200億元”。
事實上,主管部門也關注到了這一系列問題。
不久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董秀芬處長在就光伏于“十三五”其間面臨的挑戰進行歸納時表示:“針對光伏裝機快速增長中面臨的棄電、補貼、稅收等問題。能源局也在協調有關部門,針對稅收以及補貼資金的來源進行溝通,針對性提出對策,并在未來逐步完善政策。 未來還將通過實施重點經濟帶、重點生態保護區高比例光伏應用,光伏發電綜合利用基地,大型光伏發電基地、適度增加外送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光伏發電綜合治理與 領跑者計劃 示范工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工程,光伏扶貧工程等六項重點工程推動光伏應用”。
補貼及時與否影響巨大
相關報道曾援引寧夏某光伏發電公司負責人的話稱,“我們每個月的補貼大概在200多萬元,這兩年下來就得將近5000萬元,到現在一分都沒發,明年再不發我們資金鏈就得斷了”。
“幾乎每家企業都面臨著補貼無法及時發放導致的資金壓力。只是各家不同的業務結構以及規模,使他們具有不同的抗壓能力。短期來看,業績過于依賴發電收益的,受到的影響必然更大。而那些上下游均衡發展,或具有更多融資渠道的公司則要好過的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長此以往,不排除一些抗壓能力偏弱的公司會難以為繼”。
更深層次上,補貼發放的及時與否關系著光伏融資的發展和創新。
“光伏發電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產業的風險管理,銀行、金融機構對產業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中國的光伏市場的發展。目前整個產業除了融資渠道和工具的受限外,因補貼拖欠導致的三角債問題日漸嚴重,也影響了很多電站投資者的信心。” 在楊立友看來,“補貼問題和三角債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多重風險導致電站投資收益無法保證,投資者收緊電站融資,看似火爆的國內光伏電站市場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