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坡医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資訊

破解黑箱:光伏電站的“用戶體驗”

發布時間: 2015-08-27 10:13:57    來源: 新能在線
字體:

[摘要]去年以來,得益于市場環境的向好和政策的支持,光伏行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上游企業紛紛扭虧為盈,發展的重心逐漸轉向下游電站,相關行業資本也開始進入光伏行業。

 

  去年以來,得益于市場環境的向好和政策的支持,光伏行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上游企業紛紛扭虧為盈,發展的重心逐漸轉向下游電站,相關行業資本也開始進入光伏行業。

  盡管如此,融資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以光伏電站的開發為例,初期所需投資巨大,而收益則是在未來漫長的運營期間逐漸實現的,項目回收期往往長達7,8年。這樣的現金流結構特點,使大筆資金沉淀在項目中,無法可持續發展。

  從項目現金流特點來說,可再生能源電站收益穩定、可預期,呈現出很強的固定收益產品的特點。在歐美市場,以風電和光伏項目為標的資產,已發展出多種形式的證券化、金融化工具。這一方面解決了可再生能源行業融資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類別。

  在我國,銀行間接融資對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力度有限,發展電站金融化成為解決行業融資難的一條出路。而要實現金融化,就要站在資本市場的視角考量電站項目的特點。為什么歐美光伏電站更容易被市場接受?借用一個互聯網概念,“用戶體驗”好。

  “黑箱子”的“用戶體驗”

  投資者考量一種金融產品,往往只考慮有限的幾個因素。對于債券,只要知道期限、息票利率、付息期間等要素;對于股票,只關心股價、市值、每股盈利等信息??v然發股發債的公司分屬于不同的行業,經營狀況千差萬別,投資者依然無需關注太多具體的細節,一切宏觀的、行業的以及企業經營的變化,都會在上述幾個有限的簡單指標中得到反映。換句話說,經歷幾百年的發展,股票和債券已成為資本市場中“用戶體驗”最好的金融工具。

  “用戶體驗”的觀念來源于互聯網行業。一款產品若想受到歡迎,就得下功夫把客戶最關心的事情收斂到簡單的有限的幾個點上。產品本身作為一個黑箱子,其內部復雜的結構和機制,應該被產品開發者妥善處理和封裝;面向用戶的,應該是再簡單不過的三兩個開關和指示燈。這樣一來,用戶只需把握幾個簡單參數,就能掌控整個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光伏電站具有很強的產品化潛力。從電站的早期建設,到中期運維,到末端收益實現,各個環節有機結合,結構層次分明,完全能夠將整個項目抽象成幾個模塊化的組成部分。如果每個組成部分都能夠確保獨立不受影響地運行,整個項目就初步實現了產品化。

  松散的“黑箱子”

  總的來說,可再生能源電站項目的變數來自成本端和收益端;此外,運維期間的狀況也動態地影響著項目的收益率。在成本端,組件和電站的成本與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成本決定了初始投資的規模;另一方面,質量影響著電站未來的運營狀況,進而影響到收益。在收益端,項目投資以電費的形式逐期回收,穩定的發電上網至關重要。而在運維期間,除了以最低的成本維護電站正常運行外,在能源互聯網時代,運營信息的實時監控也日益受到重視。

  道理固然簡單,但現實情況的復雜往往超乎想象。以投資者的視角審視當前市場中的光伏電站項目,大多數只能算初級的松散的“產品化”。項目投資通用的回報率和回收期等指標,并不能令投資者信服,換句話說,用戶需要拆開“黑箱子”,分析每一個環節,才能確保系統是否可靠。這不但需要極強的專業背景,而且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松散的“黑箱子”,不牢靠的接口參數,這不是好的“用戶體驗”。

  在成本端,組件的性能參差不齊,價格不一,電站的選址和建設千差萬別。如此多的不確定性疊加,使得對成本端的把握成了非專業團隊難以完成的任務。雖然近幾年每瓦成本一直在下降,但電站真實的性能,只有在長期運營中才能得到體現。

  在收益端,中國不少已運行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面臨著棄光限電的尷尬。發電上網的問題,補貼落實的問題,土地和屋頂使用權等問題,這些因素在項目初期就已確定,后來的投資者只能接受,無法改變,但它們的變化又會對運營期間的收益造成巨大的影響。

  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者初期投資額巨大,在漫長的運營期間中,以上任何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預期收益大幅度波動。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最討厭不確定性,這又是糟糕的“用戶體驗”。

  多方協作實現共贏

  目前,市場多方也在努力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近來,華為、陽光電源、遠景等來自產業鏈不同位置的公司,紛紛醞釀創建一個覆蓋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的體系。這說明行業已認識到,可再生能源項目復雜、涉及的主體眾多,總的發展方向是多方協作才能實現共贏。

  比如,在成本端,為確保組件和電站的質量,第三方質量認證成為項目必要的開始;此外,在質量認證的基礎上引入保險機制,可以進一步打消投資者對成本端電站質量的顧慮。在運維期間,依靠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不但可以實現對運行狀況的實時動態監控,而且,結合氣象信息,能夠更加精確地預測電站的發電和收益情況。

  質檢、保險和運維監控使光伏電站初步實現了規范化。在此基礎上,針對整個電站的全生命周期,保險機構還可以進一步設計相關的保險產品;評級機構可以就項目的投融資和現金流狀況出具信用評級;而依托質檢、保險公司和評級公司多維度專業化的意見,券商則可以進一步對光伏電站進行資產證券化的設計。

  總之,實現光伏項目的產品化金融化,提升光伏電站的“用戶體驗”,需要光伏行業、技術領域以及金融行業不同機構的共同努力。未來,處于產業鏈不同位置的公司將與各類金融機構組團協作,逐步建立覆蓋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和金融化的全生命周期體系。以這種“用戶體驗”與金融市場對接,融資難的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更多推薦

專家專欄

企業專題

熱門文章

展會沙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