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穿戴式裝置電池產值預估將從2014年的600萬美元,竄升到2018年的7,700萬美元,市場爭奪戰在短期內一觸即發。過去鋰離子電池當道,韓廠、日廠在出貨量上傲視群雄,但鋰離子電池無法應付穿戴式裝置輕薄短小的尺寸需求,或許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提早布局于超薄、微型化鋰電池的臺廠,在這場穿戴式大戰中能夠逆轉勝!
穿戴式電子產品迅速發展,未來能否取代智能型手機,最重要的關鍵就在于電池大小及續航力。由于傳統鋰電池無法符合穿戴式裝置輕薄體積的設計需求,各國電池廠商紛紛投入新世代的鋰電池技術開發,除了助攻穿戴式電子產品突破設計與銷售困境,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全球鋰電池的市場大餅。
2018年全球鋰電池產量將達7,700萬美元
根據IHS Technology市場研究報告,穿戴式產品的全球出貨量可在2018年達到5,600萬臺,而全球電池的產值將從2014年的600萬美元,迅速成長至2018年的7,700萬美元,營收成長正來自于穿戴式產品的挹注。
圖一、2014-2018年全球穿戴式裝置電池產值預測(單位:百萬美元)
依據日本技術系統研究所(Technology System Research)在2013年Q2的調查報告,2012 年至2018年全球二次鋰電池的年平均成長率約8~10%,從2012年全球市場需求總計43億顆,預估至2018年將提高到62億顆以上,應用市場仍然以3C電子產品與電動車輛為主。而隨著全球智能型手機與平板計算機成長動能趨于平緩,智能型眼鏡、穿戴式電子裝置、智能型手環、智慧手表將會是下一波最有發展潛能的電子產品。
不過,穿戴式裝置現階段主要關鍵問題在于電池續航量不足,若能持續降低耗電量,拉長穿戴式裝置續航力,穿戴式裝置市場才可能有突破性的發展。為了滿足消費者長時間使用穿戴式裝置需求,高能量鋰電池需求是最亟需解決的技術瓶頸。
韓廠鋰電池出貨量全球最大日廠增產追趕
在2000年之前,日廠曾在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囊括約九成市占率,在專利申請上也屬日本廠商布局最積極,但隨著三星SDI、LG化學等韓廠異軍突起,2011年韓國終于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但從2014年開始,日本和韓國出貨量首度呈現 縮小,日廠正在努力追趕韓廠,希望能重新奪回鋰離子電池龍頭的榮耀,包括電子零組件廠商日本TDK株式會社,預定在2016 年度上半年內將鋰離子電池年產能提高四成;日立制作所(Hitachi)旗下電池制造子公司Hitachi Maxell,也計劃新增產線,將穿戴裝置用鋰離子電池產能提高三成。
日本大廠松下(Panasonic)不僅是電動車動力鋰電池的主要供貨商,在3C鋰電池這塊當然不能缺席。Panasonic利用在信息及通訊裝置上所使用的電池材料技術,以及參考鈕扣型電池與其他小型鋰電池的制造技術,開發出 市場上最小的別針造型鋰離子電池CG-320,直徑只有3.5mm,高度約2公分,重約0.6公克,體積約是AAA電池的1/20,容量為13mAh。
圖二、Panasonic開發出市場上最小的別針造型鋰離子電池CG-320
CG-320可作為筆狀或眼鏡等小型裝置的電池,不但可重復充電,還具備近場通訊(NFC)及藍牙輸出能力。除了CG-320之外,Panasonic也正在開發另外兩款新電池,分別為容量30mAh、直徑4.5mm、高度2.5公分的CG-425,以及容量50mAh,直徑4.5mm及高度3.5公分的CG-435(注2)。
圖三、Panasonic 的CG-320電池可運用在各種小型的電子裝置上
日韓搶推超薄大電池臺廠可走利基市場
過去日、韓及國內電池大廠,主要聚焦于中、大型標準化的鋰電池產品研發與生產,但若將來穿戴式裝置取代智能型手機、平板、NB成 為當紅炸子雞,情勢將有所改變,穿戴式裝置受到產品尺寸限制,需要體積更小的鋰電池,日、韓鋰電池大廠優勢不再,這讓專注投入在小型、客制化鋰電池生產的臺灣地區的廠家有機會趁勢而起,在穿戴式產品領域和日韓大廠互別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