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陽能電池價格正在上漲。也許這會讓你感到意外,但是,這是事實!德國太陽能市場研究顧問PvXchange日前發布的報告證實了這一點。
報告中指出,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歐洲現貨市場的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已經上漲了6%。盡管幅度不大,但是太陽能電池價格上漲意味著歐洲太陽能產業已經出現并不期盼的“逆轉”。此前,歐洲太陽能電池已連續4年下降。2011年,歐洲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較之上一年度下降近三分之一;2012年,價格較之上一年度再降三分之一;2014年,價格同比下降超過14%。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歐洲太陽能電池價格逆市上揚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歐之間不斷升級的太陽能貿易摩擦,即歐洲所謂的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存在傾銷行為。
歐委會反傾銷稅的實施,正在削減大量中國制造的廉價太陽能電池進入歐洲市場。再加之產能過剩和主要地區市場需求疲軟,貿易摩擦給中國廠商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過去兩年多來,中國至少有四家太陽能企業宣布破產,包括賽維LDK以及曾經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無錫尚德。
采取進口限制或許抵制了中國制造商,但這不代表就能重振垂死的歐洲太陽能產業,尤其是德國太陽能產業。恰恰相反,為應對歐洲雙反,中國太陽能制造商積極定價,這使歐洲經濟大國德國的太陽能產業成為受到打擊的“重災區”。
自2000年起,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刺激了太陽能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障所有太陽能項目的電價能夠以顯著高于市場價格的水平出售給電網運營商。但是,隨著中歐太陽能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就目前來看,德國仍然是世界上領先的太陽能市場。但是,較之10年前,德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統計顯示,2014年,歐洲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產能占全球的8%。但是,中國的產能占全球的64%。
PvXchange在報告中這樣解釋道,“歐盟對迫使中國太陽能制造企業退出歐洲市場采取的措施近乎荒唐。即使是生產基地設在歐盟的企業也被迫遵守最低價格承諾(MIP)。其背后的理由竟然是由于無法區分歐洲市場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到底是中國造還是歐洲造,因此,只要它們具有相似的規格或相同的品牌都得按要求執行。這就導致了產品缺乏吸引力,迫使制造商們撤離歐盟。”
PvXchange還認為,“我們不要指望短時間內這樣的趨勢會發生改變,恰恰相反,歐洲太陽能成本有可能進一步提高,這主要是因為歐洲委員會還將繼續進行雙反調查,目標不僅是中國,還有馬來西亞和臺灣。越來越少的選擇,越來越長的等待時間,越來越高的太陽能價格,這就是未來幾個月歐洲太陽能市場面臨的狀況,這幾乎完全排除了歐洲太陽能市場復蘇的可能。歐洲以公平貿易、公平競爭之名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并沒有給市場帶來希望,這種事與愿違的計劃必須放棄。”
這場貿易戰爭帶來的后果是中國和德國的太陽能產業都將受到巨大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貿易摩擦不斷的背景下,2015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得以執行,為中國的太陽能產業“走出去”開拓了新的方向。而太陽能電池價格上升對德國和整個歐盟太陽能產業的影響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