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已經制定了新能源車中期發展規劃,但實際進展仍低于預期。國際知名咨詢機構麥肯錫最新報告建議,中國可以考慮將進口電動車納入國家財政補貼范圍,或考慮對電動車免征進口關稅,甚至允許外商獨資在中國設立電動車生產廠等,以刺激國內市場創新和需求。
報告還建議,中國可考慮向符合要求的投資方發放僅限于電動車的生產牌照,使非傳統車企和供應商有機會與傳統車企展開公平競爭,可考慮采用經常性的貨幣和非貨幣福利來補充目前實施的一次性補貼,修訂電動車充電相關標準等。
在被問及為何建議給進口電動車扶持政策時,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高旭解釋稱,“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希望有一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有更多的產品給消費者選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消費者從內燃機轉向電動車。”
他說,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消費者能夠選擇的電動車還是比較有限的,這些有限的電動車品種,無論從性能還是其他指標,與可選擇的內燃機產品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動車飛普及速度。
目前,上汽集團、比亞迪等本土車廠及北京現代、上海大眾等多家合資車廠提供了約150種國產電動車車型。
雖然中國近幾年向電動車研發、充電基礎設施、購車補貼及稅收減免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但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仍未達到預期。在麥肯錫的電動車指數(EVI)整體排名中,中國由2010年的第三名下降至2014年第六,主要是電動車產量及普及率、車型選擇、非貨幣福利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不如其他國家。
中國此前曾制定中期規劃,計劃2015年累計產銷電動車50萬輛,實際上至2014年僅累計銷售13.4萬,完成目標27%;充電站完成目標的三成;充電樁僅完成目標7%。
報告指出,中國可考慮采用經常性的福利措施來提高電動車的吸引力,例如電動汽車優先道路通行和市中心專用停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