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開始,儲能技術將逐步開始商業化,2020年后,儲能系統將成為電力生產運營的必備部分,預計2030年儲能技術將進入大規模發展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虎在濰坊日前召開的2014年中國儲能電池材料及技術大會上如是說,高虎認為:“盡管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統中占比不高,但國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下一步將就儲能創新的研發和產業化將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進一步的技術突破、發展和引領需要與儲能技術創新相結合。”此次會上,來自政府、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研發的多位代表紛紛介紹了目前儲能新技術的發展狀況。
解決棄風棄光率居高問題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多地頻發嚴重霧霾天氣,急待解決,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宰的發展方式已經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負荷,發展風電、太陽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迫在眉睫,但是,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連續、不穩定、不可控的非穩態特性,加之我國優質風、光自然資源分布與用電負荷重心分布之間的錯位矛盾,棄風、棄光等影響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問題始終伴隨著我國風電、光伏行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民認為:“2013年全國棄風率達11%(150億度),平均棄光率為10%,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另據統計,內蒙古風能產出量其實每年可以達到3000小時/年,但目前只有1800小時/年,而吉林應該達到2700~2800小時/年,現在只有1500多小時/年。張華民還認為:“儲能產業目前成本高、投資大、前期市場認可程度低是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重要阻力之一,不可能通過完全市場競爭的方式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加之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合理的利潤空間無法得到保證,迫切需要政府、企業和用戶各方共同推進。”
高虎介紹說:“目前,一些省份的風電發電量占全省發電上網電量比重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棄風限電有所緩減,但仍未消除。”當前,我們不得不要盡快上升為國家的戰略選擇,目前,大規模儲能技術是實現可再生能源普及應用的瓶頸技術,面臨著成本、性能、技術選擇、安全性等諸多問題,目前仍處于示范為主的初期發展階段。
我國儲能政策支持
國務院辦公廳11月19日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指出,要大幅增加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消費比重,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而作為能源結構調整的支撐產業和關鍵推手,儲能產業首次被列入重點創新領域寫入國家級能源規劃文件。將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重點規劃建設9個大型現代風電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穩步發展海上風電;有序推進光伏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儲能首次被作為“9個重點創新領域”和“20個重點創新方向”寫入國家級能源規劃文件。預計到2020年,風電裝機將達到2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左右。
儲能的重要意義在此顯現出來,張華民說:“大規模儲能技術可調控風能、太陽能發電的不穩定、不連續性,實現安全、穩定供電,是實現能源多樣化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