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張為表示,由于受規模效應影響,全球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呈梯度分布。大部分中小企業生產成本都在25美元/千克以上,而一些先進的大規模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已經下降至20美元/千克左右。特別是一些老牌企業的設備折舊已經得到有效攤銷,成本可能已經低于20美元/千克。
以人工成本為例,雖然歐美地區人力成本較高,但由于部分國際巨頭已經有了近30年的生產運營經驗,勞動生產率也較高。如德國瓦克1.5萬噸生產線僅需500人左右,而國內能達到甚至低于這一人數的可能只有保利協鑫一家,其他企業的平均水平估計需要1000人以上。
從目前的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多晶硅價格反彈至25美元/千克以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生產成本在25美元/千克的多晶硅企業將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而這部分的產能接近10萬噸。去掉這部分之后,即便多晶硅大廠商們適度擴產,全球多晶硅供需大抵也還是平衡的。所以說,所謂的產能過剩應該是結構性過剩,“不具備競爭力”產能的過剩。
“同時,考慮到全球多晶硅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我國,進口關稅較低的韓國和德國多晶硅企業都在持續擴產,進口關稅較高的美國多晶硅企業則是通過加工貿易等手段避稅傾銷。因此進口多晶硅勢必仍將占據相當一部分國內市場。”張為表示。
說白了,多晶硅大廠商擴出來的產能最終會把仍在苦苦支撐的高成本企業徹底擠出市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最新數據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一點:目前我國多晶硅企業盈利情況趨好,但是部分企業仍處于盈虧平衡點甚至虧損,經營狀況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