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一事再生波瀾。有媒體報道稱,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新能源車企在具體操作中“走了樣兒”——消費者在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之后,“只加油,不充電”,違背了政策初衷。
起因要從2013年9月工信部發布的《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開始,《通知》中規定,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應是符合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按此規定,凡是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營城市都應向純電動、插電式混動發放相應補貼。
對此政策,上海市則積極應對。根據《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3-2015年)》,上海實行國家、上海和區級三重補貼,累計相加后最高有望獲得12萬元補貼以及免費上牌的政策。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純電動車等同相待,享受同等的補貼標準。受此政策的推動,上海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遠遠超過純電動車。業內人士稱,既發展純電動、又推進插電式混動技術的上汽、比亞迪均是此項政策的受益者。
不過,北京市隨后公布的《北京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管理辦法》則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排除在政策補貼范疇之外。并且規定,只有納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的新能源汽車,并進入《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和產品目錄》的車型“才能享受補貼”。方案一出,引發了業內熱議,對此,北京市相關部門稱,此舉是考慮到北京市地方的特殊性所致,并非“變相設制進入門檻”。
為何北京市偏偏將插電式混合動力刨除在外呢?第三方數據采集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有108人申請安裝充電樁,但最終只有8人成功安裝。眾所周知,國家推出新能源車計劃的初衷即是為了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大氣污染治理。然而,現實情況似乎印證了部分業內人士的指責:更多的用戶通過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獲得稀缺牌照和高額購車補貼,而實際生活中則采用汽油模式用車,完全違背了政府實施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初衷。
這正是北京市政府憂慮的地方。日前,某資深媒體人士毫不忌諱地指出, “上海和深圳在充電及配套設施不完備的情況下,就大張旗鼓給予新能源車牌及補貼政策來推廣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不僅對環保沒有任何實質性貢獻,還會誤導消費者,更加不利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進步。”
現階段,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局限,一步到位的純電動汽車的推廣普及存在一定難度,插電式混合動力確實具有一定的過渡優勢,然而,國家以純電動為主的發展路線已經確定,在此基礎上,即便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有補貼也不同于純電動車。上海交通大學殷承良教授建議政府補貼的數目應該按照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車、插電式電動車逐次遞減。
就目前來看,政策補貼仍舊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推手,有針對性地制定本地區的新能源推廣計劃將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各級政府,尤其是北京“慎之又慎”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