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人們總是認為電動車是石油能源的替代品。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總有枯竭的一天;石油價格也將日益上漲,總有普通消費者用不起的一天。因此,發展電動車是替代燃油車的唯一選擇。
美國“頁巖氣革命”使得全球的能源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能源部(DOE)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進口原油占美國國內消費的比重已從2005年的60%大幅降至目前的30%;同時,歐佩克原油占美國原油進口總量的比例也在2013年大幅降至38%,而1980年這一數據為62%。
紐約原石油價格僅5個月時間,從高點107美元/桶大幅下跌至65美元/桶,降幅達到40%。
或許石油價格在未來一定時間會重新回到100美元/桶的價格水平,甚至超過200美元/桶的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實已經說明,如果電動車的發展預期是建立在能源替代的基礎上,那么這種基礎是十分脆弱。畢竟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受到地緣政治、國際貨幣、國際組織、供求關系等方面的影響。
如果從當今社會發展的智能化大勢判斷,那么發展電動車的必然性就尤為明顯。
智能化是高度信息化的產物。根據摩爾定律,18個月集成電路信息處理性能提升一倍,這樣成倍的發展讓處理龐大信息量成為可能。世界各個角落存在各種收集新數據的儀器及探頭,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數據分析越來越迅速。將計算機的分析能力有效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就是社會智能化的實現手段。
車聯網、智能電網、智慧醫藥、工業4.0、智能物流、無人駕駛……均是社會智能化的具體表現。
“智能化”是物與物、物與人的交互,信號的傳遞幾乎都是通過電磁波。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的指令接收與反饋也將是是通過電磁波完成。
機械能、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再發出電磁波的交換過程的誤差會遠大于電能直接發出電磁波信號。這也是谷歌經過多年測試燃油車、混合動力的無人汽車,果斷地使用純電動車作為無人汽車的原車型的最主要因素。
在未來30年高度智能化的社會中,電動車將會成為出行唯一選擇,燃油、混合動力將會消失;甚至目前豐田重點研發的燃料電池汽車,也將走進死胡同;如果氫發電成本足夠低,無疑通過建立氫電站的形式給電動車提供能量,而不是將每輛車作為獨立的發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