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進入的“鏈條”
對于已經進入手機電池供應鏈的鋰電企業來說,從國產手機“逆襲”中所獲利潤雖然頗為微薄,但仍不失為一筆具體可得的收入。而眾多仍未進入手機電池供應鏈的鋰電企業,恐怕連享受這點微薄利潤的機會都難以得到。
隨著國外品牌手機在中國市場影響力的下滑,各國產手機品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市場爭奪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的國產手機廠商將有望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除了品牌優勢之外,很多大的國產手機廠商憑借多年的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銷售渠道,在未來國內手機大廠將會獲得更大的機會,手機行業的發展將可能呈現集中化的情況。”徐昊說道。
據了解,國內大的手機廠商的電池供應商一般來說較為固定,如聯想(MOTO)的電池供應商為光宇、維科;小米的電池供應商為光宇、LG等。如果要增加電池的訂單,國內手機廠商也往往更加愿意選擇原有供應商的產品。“大家都希望使用一些熟悉的、對其性能質量較為了解的產品。”徐延銘表示。
徐延銘告訴《高工鋰電》記者,當前很多電池或電芯廠商均有擴產計劃,只要手機廠商不過大地增加電池訂單規模,電池或電芯廠商在產能上一般都能夠滿足需求,未進入手機廠商供應鏈的電芯廠商,想要寄希望于從原有電芯廠商“虎口奪食”的想法,恐怕很難實現。
業內人士擔心,大型國產手機廠商市場份額提升,且更愿意選擇較為固定的電池供應商,意味著國產手機“逆襲”的紅利,更多地為原有的鋰電池廠商享有;另一方面,相比較于國內廠商的電芯產品而言,進口電芯產品的價格并不算貴,在雙重夾擊下,未進入手機電池供應鏈的鋰電池廠商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而在選擇鋰電材料供應商上,大型電芯廠商的態度也往往是“用熟不用生”。記者了解到,國內較大的電芯廠商雖然每年的材料供應商會有一定的變動,但主要的供應商基本保持穩定。當前鋰電材料企業普遍產能過剩,完全有能力滿足增加的訂單需求,其他材料企業很難獲得太多的機會。
“國產手機市場份額的增加,對鋰電行業帶動的面比較有限,最終收益的主要集中在行業內幾家綜合實力較強的公司,對于小的廠商的帶動作用極為有限。”徐延銘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