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難
新能源汽車發展遇瓶頸
2012年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要以純電驅動為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到2020年實現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
“一臺電動出租車20萬元左右,價值8萬元的電池充放電1000多次就得報廢。如果車跑不了多遠就得回去充電,那也不行。”來自南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曹銘,曾參與過校企合作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工作。他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大勢所趨,“不過,盡管電動汽車在試運營階段反響良好,但仍存在成本高、電池續航里程短、充換電服務網絡不健全等問題。”
曹銘表示,當大多數看上去不錯的電池技術還在實驗室時,現實中彌補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的做法是,大量安裝充電樁,試圖做到比加油站還要多。但是這樣做的困境是,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占地面積大,充電耗時長”。
其實早在2010年,南昌便在紅谷灘周邊,如紅谷大廈、市委市政府等處設置了150根電動汽車充電樁。但據了解,這些前期建成的充電樁都處于閑置狀態,于是2011年開始便不再新建。
由于續航能力始終難以提升,多數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持觀望態度。在私家車市場,截至今年8月初,南昌有13部純電動私家車上牌,而北京這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半年的銷量也僅為600輛。
目前來看,2013年,新能源汽車銷售1.76萬輛,同比2012年增長了37.9%,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所言,到2015年將累計銷售50萬輛新能源汽車,還相差甚遠。
推廣難
目前完全依賴政府主導
2013年年底,江西省進入“國家新能源汽車城市群推廣應用示范”行列,南昌、宜春、上饒、撫州、萍鄉、贛州和九江七個城市成為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市。
據初步規劃,江西省將通過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至2015年,組織建立江西省內大中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組織管理體系;以南昌市為龍頭,聯動宜春、上饒、撫州、萍鄉、贛州、九江六個城市,在公共及私人領域同步開展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5300輛以上新能源汽車;合理規劃充電配套設施布局,分布建設4座純電動汽車充換電站、30個電池配送站、680個純電動汽車充電柱和20家維修服務網點,形成較為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加強數據采集、分析,做好新能源汽車質量評價、安全管理;探索不同類型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電池租賃、整車租賃等商業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經驗和參考。
今年7月9日,國務院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年底,對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此舉可為新能源車購買者節省至少上萬元的支出。
7月13日,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還將逐年提高。
而新能源汽車如何走出政策扶持層面,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車輛有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先導行業。這些公共交通行業車輛多、營運時間長,日常油氣成本就比較高。隨著油氣價格不斷攀升,其成本壓力還會增大。撬動這些行業的潛在使用需求,不僅需要政策扶持撬動,還需要有關部門和汽車廠商緊盯消費需求,降低成本,加快升級改造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