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為促進太陽電池標準測試與校準技術交流,加強和推進我國太陽電池標準測試與校準技術水平提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召開2014年太陽電池標準測試與校準技術研討會,探討技術發展最新動態,中國開展相關研究的必要性、緊迫性,及經濟和社會需求。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劉桂菊到會并講話。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長王曦院士主持,中科院、上海市有關部門領導,美國、臺灣地區和大陸知名研究機構和企業,上海微系統所科研部、新能源技術中心科研人員近30人參加了會議。
劉桂菊首先回顧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開展太陽能電池工藝和測試研發工作的歷史,表示經過4年的努力,新能源技術中心在工藝平臺、人才隊伍建設、HIT電池技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新時期,面向國際前沿,開展太陽電池標準測試與校準技術前瞻性研究,意義重大,關系到中國相關標準有無問題,應該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謀劃。召集這樣一次會議,匯集國內外專家和國際知名企業代表,研討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風險評估等等具有戰略和現實意義。希望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取得有價值的研討結論,為所、院、乃至國家在國際上話語權增強作出自己的努力。
新能源技術中心主任劉正新研究員匯報了太陽電池標準測試與校準技術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國內外研究動態,新能源技術中心研究進展,平臺建設情況,下一步研究計劃和資源缺口。大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能源與環境計量技術組長吳登俊教授介紹了工研院在太陽電池標準測試和計量、校準方面開展的工作,人才結構與規模,設備平臺基礎,技術研究基礎,和對開展相關研究的思考。他對大陸開展相關研究表示歡迎,認為非常有必要,從國際上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國際比對序列,企業產品定標,量值傳遞,標準測試嚴重依賴國際測量機構,這對于大陸和臺灣的出口造成不良影響。有必要在大陸建立1家與國際三大標準測量機構齊名的機構,提升技術,參與國際標準,堅持持久,有望取得進展。微系統所在這方面有半導體基礎,初步形成二級標準測試必須的設備平臺,可以與國內計量機構聯手形成合力,建立權威第三方測試平臺和能力,滿足國內需求。
華東理工大學袁曉教授認為該工作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考慮,一、源值標定;二、量值傳遞;三、標準測量。做好這幾個方面工作后開展標準制定就有了基礎。微系統所有一定研究基礎,希望注意與國內計量部門的分工與合作。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光伏技術部長惲旻、交通大學徐林副教授一致認為,測試市場潛在需求大,但微系統所要做好定位。如定位為非營利性國家研究機構,需要找到資金來源,持續投入,才可以取得預期進展;如定位為開展測量服務業務,參與市場競爭,要考慮與國內現有測量機構的差異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競爭。
知名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和常州天合代表表示,企業目前由于國內沒有相關技術過硬的測量機構,不得不將電池器件、模組送到國外去測量,耗費時間、經費。產品測試量和周期依賴國外,浪費大量時間,影響企業的競爭性。希望國內能夠建立相關的具有可信度的測量機構,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從經濟收益方面來講,平臺也具有較大潛在的盈利空間。建議微系統所加強技術研發,大幅降低測量不確定度,滿足企業需求,提高與標準測量相關的企業生產效率和盈利水平。
上海市經信委裝備產業處副處長楊澍表示,該工作經過前期部署和跟蹤,進展良好,希望在更高的層次上謀劃平臺發展,將會進一步關注技術、平臺、人才發展,適時跟進,提供必要的關心和服務。
最后王曦院士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的坦誠交流表示感謝,他認為太陽電池標準測試技術研究非常重要,要從國家利益考慮,不僅關注當前,還要著眼長遠。希望團隊在平臺的建設上要立足國際先進技術,目標要瞄準國際知名測試機構,在規劃上要具體化,做好規劃和實施方案,給出每個階段的milestone,為國家、上海市作出應有的貢獻;人才方面,要開放引進,包容發展,建立與平臺地位相適應的一流人才梯隊;國際交流方面,繼續與國際科研機構交流,提升技術;在資金方面,既要關注資金規劃總量,又要關注使用效率,同時跟蹤行業發展趨勢,設備的構建應該和國際測量設備發展趨勢相適應。通過CNAS認證是必要的一步,關鍵還是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參與國際比對,甚至參與國際標準修訂和制定,雖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要堅持下去。希望平臺建設過程中各位專家能夠繼續予以關注,給予幫助,參與合作。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