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系統采用的是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技術,該技術雖然能量轉換效率高,傳輸功率的范圍也比較大,能從幾瓦到幾百瓦。不過弊端也很明顯,只能進行一對一充電,另外對于磁場發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要求很高,兩者的距離、角度稍有偏差都會大大影響充電效率。
隨后在2014年年初,豐田公司也加入無線充電的行列,而且將無線充電技術的重要性擺在了電池技術開發之上。為了彌補無線充電技術對位置的高要求,豐田還專門開發了一套泊車輔助功能,可在中控顯示屏上顯示發射線圈的位置,供司機停車時瞄準。
隨后本田以飛度EV測試了磁場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磁場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與聲波共振類似,只要發射端和接收端達到相同的共振頻率,就能傳遞能量。因此對于位置要求沒有那么高,而且支持一對多充電,不過遺憾的是能量損耗比較大,而且傳輸功率越大損耗也就越大。據本田宣稱,只要發射端與接收端有80%的面積重合,就可以為車輛充電。
最后,奔馳和寶馬近期公然搞基,宣布合作研發無線充電技術,奔馳將基于全新S級進行測試,而寶馬則計劃率先應用在i8身上。關于充電時間,這套系統目前的額定功率為3.6KW,以寶馬i8為例,該系統可在兩小時內為其充滿電。未來還將對線圈進一步改造,使其輸出功率最終達到7kW,徹底解決充電慢的劣勢。
無線充電技術使充電變得方便,同時充電時間解決了,但是續航里程依然是個問題,怎么辦?把“充電站”搬馬路上去?。∶绹患覍殡妱榆囂峁o線充電的企業Hevo設計了井蓋形狀的充電設備,只要車上裝有Hevo公司的接收器,就可以停在上面進行充電。
而沃爾沃想法更加超前,提出了“Charging on the go”(充電車道)的理念,以沃爾沃C30 BEV為試驗車,在瑞典測試場中的一條400米長的車道下面,布置了動態無線充電技術所需的相關感應系統,車輛只需要從這條道上開過去就可以充上電。
這種無線充電技術令純電動車看到了希望,不過還有兩個潛在問題需要注意。一個是輻射對人體的傷害,雖然現在廠家宣稱,磁場頻率跟手機差不多,且會有專門的吸收裝置,對人體健康并無大礙。但是沒有實際測試前還是令人心有余悸。第二是收費問題,“充電車道”建造成本一定低不了,而如果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上面開一次就意為高額的充電費用的話,那電動車本來的優勢反而喪失了,本末倒置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