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通過Gigafactory實現電池的規模生產,這意味著,到2017年,電池組的成本相較當前Model S所用電池將下降30%。即將問世的Generation III電池組的電池容量也將得到提升,這對特斯拉順利研發低端車型Blue Star具有重要意義。
Blue Star是特斯拉計劃已久的低端車型(最近改稱為Model III),將在2017年配備Generation III電池在市場亮相。該款車型單次充電續航里程為200英里,起售價是3.5萬美元,比Model S 5.7萬美元的起售價下滑近40%。
過去十年間,全球的電池產量和產能在不斷提高,而且特斯拉注意到,這種增長幾乎都集中在亞洲。而Gigafactory的選址范圍為美國數個州,也就是說,松下和特斯拉的合作將在美國內部展開。這就免去了從亞洲運送電池到美國的長途距離,通過大量減少Model S和Model X的生產周期,進一步節約成本。
Gigafactory的具體規劃已經公開。特斯拉將提供有關設施設備、人力資源,負責工廠建設。松下將投資2億至3億美元,專注于制造技術。松下將承擔約50%的電池生產設備,而負責將原電池加工為成品電池組的供應商將負責剩余50%的電池生產設備。
Gigafactory將貫徹馬斯克的環保理念,不僅要回收廢舊電池組,而且工廠將由“本地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提供電力,如使用風力渦輪機和光電池供電板。馬斯克也是光伏發電公司Solar City的CEO,2013年Solar City在光伏發電行業中排名第二。馬斯克的這另一層身份或許意味著,Gigafactory在購置、安裝和維修保養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太陽能組件時,能夠進一步減少開支。
對電池的需求將不僅限于特斯拉自己的用戶。喬納森·沃德(Jonathan Ward)是洛杉磯汽車制造商和改裝商Icon的創建者。他不僅對使用特斯拉的專利感興趣,而且有意參照Model S設計一款他命名為Helios的電動汽車。
自2010年以來日產的產品遍及四大洲,在35個國家的銷售額超過了9.5萬臺,業績斐然。作為世界電動汽車的領軍品牌,日產計劃將其旗艦電動汽車Leaf的外觀和續航里程進行明顯修改,使之更像特斯拉的Model S。雖然大多數汽車制造商對暢銷車型更傾向于進行漸進式的改進,但日產摒棄了這種微調策略,將徹底放棄Leafy如同混合動力車一般的外形,設計更具運動感的車型。此舉暗示日產有意與特斯拉展開直接競爭。但日產也在開發一款Leaf的兄弟車型,并由旗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建造,目的是為這款電動汽車塑造奢華形象作為賣點,這種定位與特斯拉的Model S和即將推出的Model III十分相似。
Leaf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已然占據全球銷量的40%。雖然目前尚無跡象表明日產將使用特斯拉的技術,但對此日產肯定有在斟酌。日產在美國田納西州士麥那建造了一家工廠,盡管它正致力于自己開發單次充電續航里程接近200英里的新電池,但它也大可為這家工廠所生產的Leaf汽車選擇安裝特斯拉的Generation III電池組,這也許有助于減少日產在美國境內制造Leaf的成本。
技術
如今移動設備或筆記本電腦等也面臨著電池續航能力弱的瓶頸問題。這些設備使用的鋰離子技術與特斯拉電動汽車所使用的技術類似。特斯拉希望提升汽車電池續航能力,而惠普、微軟和其他設備制造商也面臨著類似挑戰。
若今后Gigafactory的規模生產降低了鋰離子電池的成本,使用特斯拉的電池意味著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特斯拉作為電池供應商,也必將越來越受移動設備制造商的青睞。
蘋果十分注重環保,而且蘋果每推出一款iPhone時,總在不斷物色新的組件供應商。特斯拉在電池和車輛生產中堅持使用可再生能源,這種信念與蘋果不謀而合,也可能引發蘋果與特斯拉合作的興趣。
能源
特斯拉和松下下的賭注不小,它們賭的是未來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將上升。但前提是,電池價格要下跌,而且隨著更高容量電池的出現,人們對電動汽車續航能力的顧慮將被平息。而人們也開始興奮不已地學習特斯拉的新興儲能方式。在美國及其他國家,間歇性能源(如太陽能發電和風力渦輪機)逐漸成為備受歡迎的能源解決方案,商業和家庭用戶都開始尋找儲備太陽能或風能的途徑。
通過燃油、燃煤、燃氣或其他碳氫化合物進行常規能源發電時,電力機構往往根據消費者需求來耗費能源。這往往意味著在需求高峰期時,需進行限電,同時電力機構需緊急消耗更多的碳氫化合物來發電。當供過于求時,電力機構消耗的能源便超過需求,從而導致浪費。
特斯拉的低成本電池有望成為既廉價又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如今美國鮮有機構進行新型能源儲備。因此加州已提議,需強制公共事業機構在2024年之前開展可再生儲能業務。
簡而言之,特斯拉的Gigafactory將繼續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產生積極效應,新研發的電池技術也將為移動便攜設備的發展助一臂之力,在可再生能源儲備方面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