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龐大電池生產計劃意欲轉型?
我們知道特斯拉現在的鋰電池供應商是松下,豐田與特斯拉汽車聯合開發電池技術或者向特斯拉購買電池系統,而特斯拉汽車的鋰電池來源于松下,這些有點拗口,于是乎,再次檢索了幾起特斯拉新聞。
發現近期,艾倫穆斯科在“全球新能源創新論壇”上談到未來發展的關鍵是“如何成功建設“超級電池工廠”,進一步降低傳統鋰電池的成本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并希望能夠借助“超級電池工廠”,將鋰電池的成本縮減至30%,這個計劃說的有板有眼的,甚至談到了要在亞利桑那、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五州選擇其一建設,可能在今年六月份就進行動工。
咱們再看看“超級電池工廠”的產能情況,艾倫穆斯科曾表示將在2017年對于超級電池工廠投產,2020年達到最大超能50GWh,咱們暫且這些電池制造廠與松下有沒有關系,單單談到這些產能意味什么?50GWh,意味著50×1000000kWh,意味著五千萬度電的電池,如果還沒有概念,如果大亞灣核電站兩臺幾組完全使用,二十四小時工作的發電量才是43.2GWh,還不夠特斯拉計劃當年生產電池充電使用電量。
再看一個數據分析,如果按照當下ModelS(230公里版本)的60kWh的電池容量進行計算,意味著能夠用83.3萬輛這個車型使用的電池,而2020年離現在僅僅五年多的時間,這個時候來講,但從電池的數據來看,特斯拉汽車更像一家有著遠大目標的鋰電池制造商。
第二、轉型電池制造商有沒有利好?
上述推測都是基于電池制造廠的潛能和計劃,有沒有動機呢?或者進軍電池零部件供應商有沒有可能性呢?
電池的成本決定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成本,這也是我們新能源汽車市場售價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將電池行業視為“傳統汽車行業的發動機”,雖然二者不具有對比性,但是二者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基本類似,作為一個整車制造商,應該對于這個核心部件進行更多的掌控。
這不僅僅是成本的問題,更是一種安全感的問題,比如松下現在供應特斯拉汽車,如果現在突然中斷供應了,特斯拉汽車如何進行自救?那些被營銷鼓吹起來的訂單又該如何進行消化?這些不是玩笑,當年長城汽車創始人談到類似的問題,他談到當年創業的時候,企業努力擺脫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的約束,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零部件供應商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股份制合作,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這也是整車廠對于零部件供應商一種不安全感的表現。
這應該是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商進軍電池或者電機領域進行研發、制造的最基本沖動,也是最為原始的利好,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比亞迪汽車、萬向收購的A123等方面,都屬于這個情況,應該對于這個核心部件看得比較透徹,并且及時出手的,當然對于一些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講,因為主營業務的傳統汽車行業正在賺錢,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拓展電池的研發和制造領域,這點在未來的競爭中可能形勢的影響可能逐步明顯。
當然,咱們要談的是第二個深層次的利好,這不僅僅自己控制零部件供應商的問題,控制電池等核心部件供應的問題,而是生意如何做的問題。
檢索的報道信息顯示,特斯拉汽車意欲在2020年實現25萬輛到50萬輛的純電動車生產制造,當然這個數據和現在年產銷兩萬輛,五年后能夠實現十幾倍到二十幾倍的增長,并且價格如此高的情況,咱們暫且不評論這個銷售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如何消化上述計算的八十幾萬輛的電池產能?
從這些角度來看,特別是豐田汽車作為特斯拉汽車的股東之一,意欲向特斯拉汽車購買電池系統也能看出來端倪,特斯拉汽車要進行電池買賣?
當然,如果這么來講,也能說的過去,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最貴的部件,同時意味著電池也是最重要的,作為最重要的部件,意味著這部分蘊含的技術含金量以及潛在利潤也是最大的,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去控制電池的研發和制造,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與其它競爭者進行競爭,前者顯得更為明智和重要。
松下“獨占”特斯拉 國產鋰電池廠尷尬
[摘要]日本松下集團表示將跟進特斯拉的“千兆工廠計劃”(gigafactory),并將力爭成為特斯拉的獨家汽車電池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