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開啟第四期“金太陽”屋頂工程。其中,對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給予7分/瓦的補貼,而這占到屋頂項目投資成本的50%左右。這讓身處“寒冬”的光伏企業感到了一絲暖意。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沿用舊的政策模式來扶持引導新興產業,是光伏產業重走其他產業發展老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應結合新能源特性,出臺更多“造血”的產業政策,突破體制“網關”。
扶持
多政策“輸血”光伏業
據記者了解,“金太陽”示范工程從2009年7月啟動,其主要是針對終端的光伏補貼計劃,如在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商業區進行集中建設的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利用工礦、商業企業既有建筑等條件分散建設的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等。截至2011年第三期,“金太陽”示范工程已達到600兆瓦的規模。
而這一工程只是近些年國家“輸血”光伏業的政策之一。早在2009年3月,財政部就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出了促進BIPV和光伏屋頂應用的國家光伏補貼計劃。同年底,國家能源局舉行了甘肅敦煌10M 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特許權招標。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國光伏市場的轉折年,在這些光伏激勵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國年度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160M W,超過了截至2008年底的累計安裝總量。
在2011年下半年中國光伏業遭遇寒冬后,相關扶持政策更是密集出臺。國家發改委提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國家能源局連續兩次上調光伏“十二五”發電裝機目標,規劃到2015年末達到1500千瓦,而年初設定的目標為500萬千瓦;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從4厘/千瓦時調整到8厘/千瓦時,按照這個標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征收將超過380億。
“國家政策的出臺推動我國光伏裝機市場實現了跨越性增長,特別是去年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直接推動我國去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2.5G W左右。”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研究員江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他同時指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也都離不開相關扶持政策的推動。作為清潔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就開始受到日本、美國及歐洲各國重視,“強制光伏上網電價”、“稅收優惠”、“凈電計量法”、“初裝補貼”等一系列光伏扶持政策相繼出臺,有效地刺激了市場需求,帶動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