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在中國的“智能增長”計劃
侯宇哲已經在巴斯夫工作了26年,身兼亞太區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董事長的他,在2013年就把家從香港搬到了上海。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巴斯夫強化亞太區的意圖。
這位CEO在近期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及化工產業環境的變化,巴斯夫未來在這一市場的發展將更加注重投資的效益與質量,力求“智能成長”。是時候來看看,這家化工巨頭在中國是怎樣勾畫藍圖的。
垂直一體化
在中國市場,隨著原材料成本的不斷提升,獲取相對經濟和穩定的原料也成為其在這一市場攻城略地的基礎。
巴斯夫的中國布局是成熟市場模式的一個翻版:進入一個市場之后,布局就要徹底從政治到產業,從原料到市場,從生產到研發,步步為營,逐漸滲透。
原料
要數巴斯夫在中國市場“一體化”項目合作的典型,當屬位于南京的“一體化基地”:由中石化與巴斯夫對等投資的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與石化寡頭中國石化合作,令巴斯夫以經濟價格穩定獲取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石腦油。
當時的總投資額達29億美元,是巴斯夫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標志著巴斯夫在華業務進入了高速發展、重組整合的階段。2005年,南京的一體化基地投產。僅一年后,巴斯夫和中國石化就決定對基地進行擴建,并于2012年初完成。截至目前,雙方投資總額已達45億美元,更多的擴建項目正在進行。
在另一項重要原料天然氣上,早在“西氣東輸”工程延伸到南京前,在建的揚巴基地就確定了使用“西氣東輸”的天然氣,并建設了天然氣發電廠。2004年,巴斯夫與中石油簽署每年6億立方米的用氣合同,成為當時西氣東輸的最大客戶。
巴斯夫在進入中國的初期便于“兩桶油”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僅在原料市場獲取了穩定的收益,同時在對中國政府及大型國企的運作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這對其日后在華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生產
與此同時,巴斯夫還在上海高橋和漕涇地區建立了完善的生產集群,采用了最先進的生產技術。
2005年以來,巴斯夫在全球進行了多次并購,中國市場也從中受益。例如,2005年收購默克集團的電子化學事業部;2006年完成了對德固賽化學建材業務和美國催化劑制造商安格公司的并購;2009年和2010年分別并購特種化學品制造商汽巴公司和科寧公司;為服務中國西部地區日益增長的市場,2011年起巴斯夫開始在重慶投資興建全新的MDI生產基地。2013年收購了電池材料制造公司諾萊特科技。
2006年,在巴斯夫與國內外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位于漕涇上海化學工業區的一體化異氰酸酯裝置建成投產,主要生產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及甲苯二異氰酸酯(TDI)。
2014年12月初,巴斯夫宣布將在上海漕涇新建一座世界級的化工催化劑生產裝置,以進一步增強在亞太地區的生產網絡。項目計劃于2016年四季度投入生產。這是巴斯夫在亞太地區建造的第一座工藝催化劑生產裝置。
2013年,巴斯夫大中華區銷售額超過54.8億歐元,幾乎占了亞太區業務的一半份額。中國已成為巴斯夫在德國和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其對于巴斯夫的重要性不言而語。
研發與擴建
多年來,巴斯夫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國的科學研究。巴斯夫中德研究發展基金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基金成立于1997年,旨在促進巴斯夫與中國科學界的合作,從而增強巴斯夫在中國的研發實力。截至目前,巴斯夫已向該基金投入1億多元人民幣(約1,150萬歐元),并與中國高等院校、中科院下屬科研院所和研發企業共同設立了235個研究項目。